三峡水库今年将再次启动试验性蓄水
进一步增加中国高技术产品对俄出口等。
他说:自贸协定谈判其实今年上半年就应该完成的,但现在却被海合会内部矛盾拖慢了进程。中国中东问题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第一大能源供应地,同时中东也是目前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因此对该地区非常感兴趣。
美国去年对中东的投资则只达到70亿美元。中东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是能源富集区,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巨大的意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6日报道,然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内部最近出现矛盾,拖慢了中国同海合会的自贸协定谈判进程。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预计2020年还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企业过去十年在中东地区投资的项目涵盖电子通信、零售商贸等众多领域。
他指出,中国长期对中东国家进行投资并维持经贸关系,近期北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双边贸易与投资有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李绍先说:随着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不断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力也会相应增长再者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从政策效果来看,虽然金融去杠杆进程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随之出现。第三产业依然领先于其他两个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也是最高的。受访专家(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为序)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毕吉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宗良: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内部动力结构改善明显《瞭望》:对于上半年6.9%的增速,市场上的普遍反映是超预期。大规模减税计划是特朗普政府刺激经济的核心举措之一。
第三,要深化市场化改革,这才能带给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财政角度来讲,赤字率没有扩大,年初有结转资金。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减税+加息+缩表的政策组合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上半年超预期的增长?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经济发展中又还有哪些需要应对的下行压力?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如何精准把握?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约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特朗普政府并没有像当时竞选时所声称的那样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也没有对中国采取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是我们判断中国消费市场和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误差的几个关键性的原因,对中国的微观基础发生的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关注不够。
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利润增速开始放缓,意味着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逐渐加大。二季度的数据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几十个工业行业利润改善的情况在稳步向中下游进行传递,这是很稳定的一种力量,它可以变成今年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同时深化供给侧改革,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和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依然保持强劲,增速达到9.1%,中部地区增长10.1%,西部地区增长10.7%。
陈彦斌:经济增长仍旧面临不少下行压力。此外,外部环境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一类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还有一类是与金融对应。欧洲受人口老龄化和结构性问题影响很难有较快增长,但从最近七八个季度来看,同比增长从以前的1.5%~1.6%之间提升到1.7%~1.9%之间,属于稳定温和的增长。
但现在,中国的经济不是简单靠投资。一是消费,在于城市的消费升级和最关键的农村的消费升级。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这两个收紧货币政策举措相叠加,将会推动美元的走强,并加大美国经济对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PPI同比涨幅见顶回落,表明去年下半年以来支撑经济企稳的补库存周期逐渐接近尾声。当前消费的名义增速是10.4%,但剔除价格因素后比去年慢了0.4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总的政府性收入也不到5万亿元,仅利息支付就达15%左右,这个压力非常大。
第二是价格因素的推动,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所以积极性提高了。区域投资结构也有所优化。
债务率上升速度依然较快,尤其是家庭部门债务压力显著加大,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中又还有哪些需要应对的下行压力?◆ 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如何精准把握?◆ 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约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去年我们说稳中有进,当时底气还不是很足,到了今年一季度实现了6.9%的增长,大家还是有点怀疑,而现在我们完全有充分的信心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稳中向好的成绩。
财政方面,财税改革是先解决政府职能的改革还是先减税?如果这个逻辑不明确,经济学家简单呼吁减税是没有用的。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重视稳增长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将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经济稳定目标相并列。
由于特朗普上台后反全球化浪潮、保护主义色彩进一步增强,大家比较担心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和去年年底持平。民粹主义的兴起可能会加剧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分歧,而欧洲难民危机与恐怖主义的抬头将加大地缘政治冲突爆发的风险。尽管刚刚结束的G20峰会达成了对抗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共识,但正如IMF总裁拉加德所言,贸易保护之剑仍高悬于全球贸易之上。
这样来看,财政方面也是后期收紧。贸易保护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外需好转做出重要贡献《瞭望》:上半年,外贸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呢?刘元春:前几个季度,世界经济已经走向比较稳定的复苏逻辑。政府着力推进金融去杠杆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趋缓迹象明显,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较去年明显下降。金融去杠杆导致流动性收紧、资金利率中枢上行,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难度。
特别是在近期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部门往往都要出一点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特朗普执政以后,美国外交政策力度调整比较大,这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它是政策性的逻辑还是市场性的逻辑?市场性的逻辑是稳定的逻辑还是短期性的因素?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半年6.9%的增速,市场上普遍反映是超预期◆ 当前宏观经济比预期要好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比如财政部的50号文和87号文,严格管控地方借债,很多地方的基建项目后期干不了。有几个显著标志: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逆转,二是龙头国家经济的复苏,三是整个世界景气的轮转,更重要的基础参数是实体经济投资增速开始反转。
兼顾经济金融双稳定《瞭望》:面对当前的经济稳增长与金融去杠杆形势,宏观政策的走向该如何精准把握?陈彦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环境下金融体系却异常活跃,突出表现为金融业规模的快速膨胀。下半年这种趋紧的状态,我们判断不会进一步加重。
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回落,只有8.1%,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6%,提高了0.5个百分点。而且,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偏紧的宏观审慎政策还可以互相提高调控效率。